[深切怀念]怀念杜庆华老师——机械系1951届 王廼
浏览量:25922

 机械系1951届校友    王 廼

 

从网页上看到北大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陈璞教授获首届“杜庆华力学与工程奖”的信息,我和工学院老一代校友们都特别高兴,因为五十年代,杜庆华老师在端王府老的工学院院址内,曾对我们谆谆教导,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隔代学弟的研究成果又蒙老师的光辉,让我们回忆起老师一生的光辉足迹。

杜庆华老师于1919年4月14日生于浙江杭州。194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1949年师从美国哈佛大学一位著名理论流体力学教授,1949年获哈佛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正在这时国内解放战争出现了大好形势,眼看中国即将解放,为了能回国参加建设,决定多学一些更实际的科学技术以为将来建设新中国作准备,所以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轻结构力学、工程力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6月回到祖国。

1951——1952年任北京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任清华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是我国力学基础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在轻结构力学、工程弹塑性分析、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方面均有丰硕成果。是现代计算力学边界元法的国际知名学者,曾任首届国际边界元法组织科学执委,先后七次主持有关的国际学术会,发表论文120篇。1991年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作为五名获奖人之一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特等奖,以第一作者编著的材料力学、弹性力学、边界元法等专著影响很大,主编的《工程力学手册》是我国第一部工程力学的大型工具书。

1951年回国后面临的是国家急需大量基础工程人才,需要教授们担任众多学生们的基础工程教育,这与老师多年的高深研究内容有不小的距离,专长不能专用,不免令人有大材小用之感;但面对当时实际的情况,老师决定在大班教学中摸索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在1951——1957年对1000多名工科学生进行大班教学,并与助手们合作写出了《材料力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通用教材。凡上过老师课的同学在工作岗位上深感力学课程给予自己的收获终生受益。在创造性地教好基础力学课的同时,老师还对水坝、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国家科学规划的完成做了很大努力。1956年以后,老师一直参与国家科学远景规划中有关力学和机械强度方面的研究。1958年以后,由于苏联专家撤走,老师从一般力学研究转到空间、航天领域,在轻结构方面进行工作,这是老师的本行,专长用在了刀刃上,教学内容从基础力学转到工程力学研究,培养了一批师资和研究生。老师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体会说,让自己的学生多做些密切结合中国科技发展前沿的工作,是绝大多数力学专业的学生应走的道路。

1979年改革开放时期,老师的研究工作硕果累累,完成了《弹性力学》研究生教材,《边界元法及其工程应用》、《应用固体力学基础》、《工程力学手册》等专著。参与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或重点研究项目(615、715、815),在研究中指导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生,这些博士生的论文遍及机械工程、工程结构、航空、航天工程及计算方法等多方面,体现了工程力学的强大生命力,工程力学是广阔工程科技发展的前沿。从1979年开始老师肩负国家重任,先后到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奥地利、葡萄牙、新加坡等国家访问18次,和40多所著名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为促进我国力学理论研究和实际科技工作的创新做出很大贡献。

杜庆华老师2006年11月5日2时50分病逝,享年87岁。杜庆华老师的业绩和他对学生们的殷切希望、他对国家科学事业的贡献都凝聚在学生们的深深思念中,愿“杜庆华力学与工程奖”在2005年再建的北大工学院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

           

          (本文作者王廼,男,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北平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校友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