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几个月后的7月,力学系52位同学,历经四年同窗苦读,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依依惜别之后,怀揣梦想,正式踏入社会,奔赴不同工作岗位。
30年后的2023年4月15日,历经三年疫情,经过多次协商,在工学院领导及院友会的大力支持下,几位88级同学克服困难,完成了期盼中的毕业三十周年聚会。时间虽短,活动丰富充实;人数虽少,同学情深意重。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工学院周虹老师和2022级几位师弟的精心安排和贴心帮忙!感谢文胜师兄兄长般的热情接待和细心照顾!
虽已离开母校,返回工作岗位,当天的聚会情景还历历在目,回味无穷,收获满满。
校园的“美”与“灵”
北大校园的“美”,美到不用笔墨去形容与描述,就可以体会的到。这次回到母校,再次感受到的美还是人景合一的美,湖边学习的同学,道路边参观的游客,人很多,但都不会发出噪杂的声音,估计是担心打扰了别人,担心惊扰了北大校园中已故大师们的沉睡与思考,和谐之美、人文之美、素养之美、灵魂之美,这才是大学真正的美。尤其是“一塔湖图”之美,是美中之经典,经过这么多年的社会历练,对“一塔湖图”更有深深的体会,也更理解了美中的奥妙。
未名湖中,鸳鸯、野鸭,成对的游来游去,湖中的鱼已经长成了大鱼,不时有野鸭飞过湖面,观赏的游人陶醉在这种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环境中,“天人合一”的绝佳美景又增添了些许灵性。北大校园的“灵”,就在于这里是包容之地、科学的殿堂、创新的乐园,“灵”的精髓就在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北大培养的不仅仅是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尊重人、激励人、塑造人,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大师的“高”与“远”
本次活动地点,工学院院友会特意安排在了曾经是大师聚集居住的燕南园。大学四年求学期间,多次路过燕南园,就听说燕南园是大师们居住的地方,当时是怀着敬仰的心情往里张望过,从未踏足过一次。这次的安排算是了却了多年的心愿,近距离与大师们做心灵的交流,仿佛在聆听大师们的教诲。
记得曾经有人讲过,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是大师之谓也。儒家经典的《大学》更是讲:大学是成就大人的学问,而《大学》里的大人,是指君子、圣贤,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大师。大人何以为大,至少可有以下几点:(1)大胸怀:肚量大,能容人;(2)大格局:整体观,全局观;(3)大智慧:眼界高,看得远。
漫步燕南园,63号是前北京大学校长、人口学家马寅初曾经居住的地方,如果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计划生育可能是一个战略错误,但从60年代的人口爆发和经济状况来看,“批评一个人,多生几个亿”还是有其历史背景的。57号的冯友兰先生故居、55号陈岱孙先生故居、60号王力先生故居,每一位大师的故居,都引起我们的思索与敬仰,大师的“高”与“远”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与思考的,期待北大有更多大师涌现。
老师的“爱”与“诲”
在知道88级同学要返校的信息后,工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就给与了高度重视,提前做了规划与安排,还没有启程动身,就看到了欢迎横幅已经悬挂起来,让我们已经感到浓浓的爱意。
活动地点,精心安排的茶点,有水果、蛋糕、饮料,还有播放背景音乐的音响,听着文胜师兄作词作曲并亲自演唱的《北大情》,几乎瞬间泪崩。因为各种原因,老师们不能到现场一起交流,我们也没有去登门看望老师,但从活动的组织和周虹老师现场的统筹安排,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老师们厚重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还体现在老师们对学生人生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