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工学人群像之李家瑞
2012.04.04         浏览量:24769

采访手记采访中,李家瑞其实话并不多,老伴儿在旁边不时地补充,说他喜欢写东西,但不太擅长言谈。两个多小时的聊天,最大的感触就是:眼前这位老先生,一辈子都是按国家需求做事。冶金事业也好,环保事业也好,都顺从国家建设的需要。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畅谈报国热诚、理想抱负,很容易被人看做不合时宜,我们的消费主义消解了太多的宏大情怀。然而,当你听着一个耄耋老者娓娓讲述这一生的时候,油然觉得,这些红色的革命情怀如此真诚。

 

 

李家瑞夫妇

 

今年已90高龄的李家瑞,于1940年进入北平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学习。老先生一生所历故事,很像电视剧中的样板模范:不凡的资质出身:高官子弟大家庭;赤诚的革命忠心:地下党进步青年;一生为国家建设而忙碌,从攀钢、宝钢等的选址建设,到国家环保工作的开拓,居过要职,任过高层,走下来的都是荣耀的过往。不过李家瑞对辉煌的往事看得很淡,如他老伴儿叶庆荣所说:“就是国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长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忧患,内有不作为的政府,外是不消停的侵略,他们所经历的历史动荡非今时今日所能想象。出生于军阀混战的1922年,李家瑞自幼就见识了什么叫做政治变革,什么叫做外敌侵略。他回忆自己幼年时就随家人观看了孙中山先生的送葬仪式,依旧印象深刻;中学时参与了“一二·九”运动,至今记得当时和同学们一起挽臂游行,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热血沸腾的场景;后来读书期间,又亲历了各种对抗日本帝国主义、对抗国民党的游行,怀揣爱国之情参与其中。

选择读工程,李家瑞受到父亲的一些影响。其父李垣曾任过驻外蒙恰克图都护副使,任过京兆府尹,和张学良并称张作霖的“一文一武”。当时国内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各方力量角逐,李父后来仕途不顺,弃官从商,但也不得志,家道开始没落。李垣一生所经,深知官场的黑暗复杂,希望李家瑞能够习得一技之长,学习工科。于是,李家瑞从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北平大学工学院。

1940年的北京已沦陷,日本人管制非常严。当时,很多学生都去了后方,李家瑞也和同学一起做了去后方的准备。可惜,天不遂人愿,李家瑞行至商丘后,赶上中原会战,交通被封锁,无法前行,身上带的路费也所剩无几,于是只好返校继续读书。他回忆说,当时同学们经常谈论抗战情况,以抒发内心激情。也是在这段读书期间,李家瑞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这些书,开始参与地下党的活动。当时宣传共产党的思想是件危险的事情,被发现是会立马被逮捕的,所以大家的活动很谨慎,李家瑞说因为自己不住校,家庭也较开明,他们经常在李家举行定期的小组讨论。

和李家瑞聊天的时候,他老伴儿在旁边一直念叨:“他就是服从组织分配”,李家瑞后来的人生历程一次次证实了这一点。北平大学毕业后,李家瑞留校做了两年助教,后听从组织安排,到北京第八区公路局工作,主持修建了滦河公路桥。北平解放后,为了充实自己的政治知识,李家瑞和一些青年联盟盟员申请到华北大学学习。当时华北大学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开办短期政治学习班,学期6个月,主要招收由革命组织报送以及社会有相应条件经过考试合格的革命青年,然后分配到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工作。李家瑞断断续续地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学习情况,说也就是1949年那年,华北大学毕业典礼上,他宣誓入党。

李家瑞之后的工作清晰地划为两个篇章:从冶金建设到环境保护。从华北大学毕业后,李家瑞离开北京,前往东北工业部工作,也是因为一个简单而强大的理由:服从分配。后他又被调回北京,在重工业部有色局工作,主持冶金的建设工程,也参与了冶金部冶金建筑研究院的筹建。李家瑞说:“攀钢、宝钢、武钢的选址建设,我都去了”,不是一提当年勇的那种傲气,只是平淡地陈述事实,讲讲往事。主持攀钢建设时,李家瑞的女儿刚刚出生,他就不得不远赴攀枝花,说起来似乎对女儿有点抱歉。

在从事冶金建设中,李家瑞开始研究“三废”的综合利用,考察冶金渣的回收利用。时值1972年我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邀请参加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当时我国还没有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国家从相关行业挑选了31名代表组成代表团赴会,李家瑞作为4名正代表之一随团前往。也正是这一机缘,使李家瑞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满怀环境保护的热忱。之后为了开展冶金环境保护工作,冶金部决定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又是为组织所需,李家瑞被调往此处任负责人。此后,环境保护领域先行性的组织,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冶金环境保护研究所等,都与眼前的这位老者有关。

 

对于几十年的冶金工作和环保工作,李家瑞都是一言带过,对当年的困难挫折,他也并无多谈的兴致。在他眼里,那些就是天经地义一个人该做的事情,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相反,他更想了解的,是当下北大工学院的发展,他不断追问笔者,学院当下的专业研究能否适应国际需求,如何适应国家需求。

 

聊天之余,李家瑞拿出当年的照片给笔者看,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装裱良好,满载历史。李家瑞的老伴儿在一旁不时地补充着,回忆当年的段段往事。两位老人结婚55年了,相扶相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