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性质优异的栋梁之才 | 段慧玲院长在工学院2024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024.09.08         浏览量:56

段慧玲院士致辞.jpg

段慧玲院士致辞


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老师们:

上午好!

今天,在这个美丽的金秋时节,我们齐聚在燕东新园、齐聚在新奥工学大楼,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工学院2024年开学典礼,共同见证262名本科新生、166名硕士新生、152名博士新生加入到我们工学院的大家庭当中。在此,我谨代表工学院,向所有的新生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你们的到来,为学院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勃勃生机!

欢迎.png


此次开学典礼是新奥工学大楼启用以来举行的第一场开学典礼,象征着工学院发展的新起点。从工学门到工学院再到工学新起点,北大工学已经走过了110余年的光辉历程。学院自2005年重建以来,学科疆域不断拓宽,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育模式不断完善,校地产研融合不断深化。此外,学院的精神家园展现着新的活力,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工学院成功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认定名单和国家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学院的物理家园也焕发着新的容颜,新奥工学大楼的启用,极大促进了工学院学科间、新工科学科间、新工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协同攻关。过去几年,学院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基础宽厚、视野广博、交叉复合、品位博雅、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特别是今年,我们在承担力学强基培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化学强基和生物强基的招生,本科新生人数达262人,一跃成为全校本科生新生人数的第三大院。在座的同学们作为新奥工学大楼迎来的第一批新生,既是工学新起点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相信未来更将成为北大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

工学院介绍.png


当前,我们国家正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首次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既体现了国家对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视,更说明了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身处在这样一个可以有作为、必须有作为,也一定会有作为的时代,同学们作为未来的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可以说是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png


各位同学,我是学力学出身的。力学不仅是工学院的立院之基,更是整个工程学科的立身之本。党中央提出,高校要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在我看来,优秀的人才,正如优质的固体,应当具备某些关键的、优异的力学性质。在此,在这具有纪念意义的入学时刻,我想借用一些固体力学的性质,和大家谈几点期待:

图4.png


  • 第一对性质是“刚性”与“韧性”。

具体来讲,希望大家在思想上,对原则问题要有刚性、对其他问题要有韧性,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刚性是指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抵抗形变的能力。韧性则是指固体在受到冲击或拉伸时吸收能量、抵抗断裂的能力。对个人而言,思想上的“刚性”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是对政治立场、道德底线、法律红线等原则底线的坚守。思想上的“刚性”可以使我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坚持自己的信念。然而,过刚则易折,因此在面对非原则性的其他问题时,我们也应当具有一定的“韧性”,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建议,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因此,我们需要在思想的“刚性”“韧性”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原则,也要有兼容并包的智慧。

图6.jpg


北大力学系的老系主任王仁先生,是思想“刚性”“韧性”并重的代表。王仁先生自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就渴望能早日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面对归国的种种阻挠,王先生积极参与了爱国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斗争。他说,“我要回去,我是中国人,有自己的祖国”。王仁先生有力反击移民局阻挠的故事,成为了爱国留学生群体中的一段佳话。在投身祖国建设这件事上,王先生从未产生过动摇,他始终把祖国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展现出了强烈的思想“刚性”


而王先生的思想“韧性”,则主要体现在他对不同意见的态度上。1956年,王先生开始担任固体力学教研室主任。他在日记中写到,“要加倍努力才能胜任,诚思虚心,接受老师、同事们的建议、设想以及批评,为在我国创建第一个力学专业而努力奋斗。”在与青年学者交流时,王先生也会建议要学会耐心地倾听、换位思考,要真正听懂来自不同学科的观点和问题。这些都是王先生思想“韧性”的体现。


王仁先生的一生是在思想上保持“刚性”“韧性”的一生,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奋斗精神和科学成果,是我们工学院学子都应当学习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 第二对性质是“弹性”与“塑性”。

希望大家在学习上,面对小挫折要有弹性、面对大挑战要有塑性,做到遇小挫不馁、遇大难不惧

图9.png


弹性是指固体在受力后能够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能力。但是在研究某种固体材料时,我们只考虑其弹性是不够的。因为固体材料有其弹性极限,一旦极限被突破,材料可能就会发生永久的塑性形变。对个人而言,学习上的“弹性”是我们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乐观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在遭遇如文章被拒、实验结果不理想等小挫折时,迅速调整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面貌。学习上的“塑性”则是我们在经历大的挑战时,敢于走出舒适区、尝试新方法、学习新技能,在自我调整中达到新的稳定状态的能力。

图10.jpg


作为弹塑性力学领域的学者,力学系的退休教师武际可教授可以说是将学术研究融入了生活,是一名在学术上既有“弹性”又有“塑性”的智者。武际可教授在回忆往事时曾写道,“在学习期间,学习每一个新概念,都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每当学生有所领悟,对我也是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在做研究时,每有新得,愉快之情更是难于言表。”也正是有着这种乐观的心态,武教授才能在教学和研究中,始终保持最佳的“弹性”


退休后,武际可教授开始将科普工作和力学史写作当成新的人生主业。大家可能认为,科普文章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武教授认识到,写一篇出色科普文章的难度不亚于写一篇科研论文,他需要深入探究、不断学习,才能阐明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创作高质量的科普内容,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为此,武教授还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武教授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走出舒适区的开拓精神,正是他在学术探索中展现的“塑性”


希望大家也能够像武教授一样,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敢于走出舒适区,在“弹性”和“塑性”的结合中,不断去探索新的人生可能。

  • 第三对性质是“稳定性”与“耐久性”。

希望大家在生活上,心灵层面要有稳定性、身体层面要有耐久性,稳固精神内核、打造强健体魄


稳定性是指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其形状和功能的能力。而耐久性则是指固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退化和保持其性能不变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心灵层面的“稳定性”是我们稳定的内核,是在逆境中不失勇气、在压力下不失志气的能力,是一种“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而身体层面的“耐久性”则是我们强健的体魄,是以优良的身体素质支持长期的工作需求和生活挑战的能力,是一种“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的决心。

图14.jpg


我们的院友,“七院院士”黄永刚教授,在心灵层面展现了卓越的“稳定性”。面对科研方向的重大转变,黄院士凭借坚强的内心勇往直前。从微观塑性力学到他共同引领创建的柔性电子学领域,黄院士始终以刚毅的务实做法,将北大力学所厚植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重大并加以精巧解决的工程科学问题。黄院士曾说,学习基础知识是一个“磨刀”的过程。我认为,这个比喻很恰当,因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磨砺我们学术攻坚的利刃,更会为我们锻炼在生活风浪中稳步前行的精神力量,帮助我们成为栋梁之才。


可是,同学们,要想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仅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要有一个有着极强“耐久性”的身体。力学系的另一位老系主任周光坰先生就十分重视对身体“耐久性”的提升。直到年近百岁,周先生仍然保持着每天锻炼的好习惯。正是有着这样强健的体魄,周先生才能在近百岁的高龄坚持着每天的研究工作,思路一如年轻人般清晰敏捷,不断为流体力学事业的发展做着贡献。周光坰先生就是北大人坚持“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最生动的写照。


在北大工学院,我们不仅要培养工学领域的专家,更要塑造具有心灵“稳定性”和身体“耐久性”的栋梁之才。希望同学们向周光坰先生和黄永刚院士学习,在北大精彩丰富的校园生活中锻造坚定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

同学们,如今你们正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始终秉承“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的“工道精神”,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个人的成长当中,就一定能够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里“大有作为”。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做到:在思想上,原则问题上有“刚性”、其他问题上有“韧性”;在学习上,面对小挫折有“弹性”、面对大挑战有“塑性”;在生活上,心灵层面有“稳定性”、身体层面有“耐久性”,真正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北大工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再次祝贺大家跨入北大工学院的大门,开启新的人生篇章!衷心祝愿大家能够在北大、在工学院,尽情享受美好的今天,共同书写精彩的明天!

谢谢大家!



图19.jpg

北京大学工学院2024年开学典礼合影